国内售价仅为德国一半,欧美开始羡慕中国车主了?     DATE: 2023-12-11 04:17:09

“德国人需要花4万欧元购买ID.3 ,国内国车而中国消费者仅仅需要支付1.6万欧元 ,德国这是半欧德国人补贴中国消费者吗 ?”ID.3在德国本土售价更贵,引起了德国消费者的美开慕中不满。

图片来源:上汽大众

降价前,头羡大众ID.3在中国的国内国车售价仅为德国一半,伴随此次降价 ,德国这款车型在中德市场的半欧售价差距进一步拉大。这让德国消费者坐不住了,美开慕中有德国网友在社交平台发帖,头羡呼吁德国同胞拒绝德国大众,国内国车因而德国大众在中国卖得便宜得多。德国还有德国网友表示 ,半欧大众必定是美开慕中走投无路了,否则为什么会在中国降低价钱 。头羡

社交媒体截图

事实上,如今中国电动车价钱更低,已经不是什么新鲜事。特斯拉同样在中国市场拥有全球最低的售价 。而导致这种现象的缘故,则是核心零部件、供应链、人力成本、市场竞争等多方面因素所致。在燃油车时代,外资 、合资车型在中国的售价高于国外是常态,但在新能源汽车时代  ,中国市场终于在车型价钱方面拥有了更多的主动权  。

从更贵 ,到更便宜

德国大众的车型 ,居然在中国卖得比德国大本营还便宜 ,这在燃油车时代是难以想象的 。

在过去几十年,由于关税等多方面缘故,不少全球车型在中国的售价远远高于国外 。上世纪90年代,大众桑塔纳在国内红极一时 ,一个常被说起的段子就是“中国卖20万,国外卖5000美元”。尽管这一说法有夸张的成分 ,但也反映出过去几十年里,汽车售价在中外不同市场的悬殊差异。

不过,在新能源汽车市场 ,要是一款全球车型实现了“中国造” ,国内的价钱优势将会非常明显,即便是豪华品牌也难逃这一规律 。如国内30万起售的宝马iX3,出口到德国的起售价达到了54万人民币 ,这一售价甚至高于德国本土的5系 。值得注意的是,宝马iX3也是宝马集团首款在中国生产并销往全球市场的车型,产品主要面对欧洲市场 。

大众汽车的一位发言人对于大众ID.3在中国售价更便宜的缘故也进行了解释:首先 ,中国市场具有生产成本优势和较低的能源成本  。其次,ID.3的所有供应商都来自中国,更短的运输路线和较低的生产成本使销售价钱更低 。此外 ,特斯拉 、比亚迪等竞争对手的价钱战也对大众汽车产生了影响 。

事实确实如此 。有资料显示,欧版ID.3的电池总成成本为5.8万元人民币(58kWh),而同样规格的电池 ,宁德时代的价钱仅为3.5万元。此外,在人工成本方面,中国相较于德国依旧有重大优势 。2021年数据显示,德国工人的月均可支配收入为3645欧元 ,约合人民币3万元。同年 ,上海居民月均可支配收入为6500元 ,几乎是德国的五分之一 。加之近年来中国新能源市场蓬勃发展,造车新势力相继诞生,传统车企集体转型,市场竞争惨烈程度远超国外。在多重因素叠加影响之下 ,也使得国内新能源车型价钱不断下沉。

而在那时,也有国外特斯拉车主在社交媒体表达对中国车主的羡慕 。此后 ,伴随美国市场的价钱调整及补贴因素,特斯拉在美国的售价也得到不断下调,但要说起在哪里买特斯拉最划算,中国市场始终榜上有名。与此同时 ,中国生产的特斯拉也在卖向全球各地 ,如德国 、法国、意大利、荷兰 、葡萄牙 、瑞士、瑞典等国,都能看到中国上海生产的特斯拉车型的身影 。

下半年“降价潮”开启 ?

没有卖不出去的车型,仅仅有不香的价钱 。

2023年上半年  ,东风雪铁龙C6降价后一车难求的情形证明了这必定律;而在2023年下半年 ,大众ID.3的降价同样也收获了大量订单。

事实上 ,大众ID.3在欧洲受欢迎的程度远超过国内。大众ID.3时常登顶欧洲电动车销量排行榜,甚至比特斯拉风头更胜 ,但在国内的销量榜上,ID.3却难觅踪迹 。

图片来源:上汽大众‍‍‍‍‍‍‍‍‍‍

但在降价后 ,原本在中国市场不温不火的大众ID.3实现了销量的一路飙升。数据显示 ,大众ID.3纯电车型7月订单量突破10000辆 ,最高单日订单达950辆,环比增长689% 。而在6月 ,大众ID.3的销量仅为1819辆 ,国内销量排名甚至排到了200名开外,仅占上汽大众厂商份额的1.93%。

这让上汽大众尝到了甜头,这一原本方案于7月底结束的促销活动目前已延续至8月底。与此同时,上汽大众开启了涉及更多车型的官降。

图片来源:上汽大众

一直以来,南北大众多年盘踞我国汽车销量榜冠亚军的位置,如今尽管二者销量有所下滑,但依旧在市场中拥有相当规模的体量。上汽大众的降价也为市场带来压力。

图片来源 :零跑

而从8月1日起,零跑也对旗下C11纯电和C01部分车型售价进行调整,零跑C11车系降价幅度1万元,零跑C01车系调价1.6万-2万元。

降价究竟是否是拯救市场的良药?从上半年销量来看 ,特斯拉等少数企业通过价钱战占领了更大的市场 。但对于大多数的企业来说,生存压力却在进一步增加。从上半年汽车市场的整体体现来看 ,考虑到去年同期疫情等因素的影响,疯狂“价钱战”带来的市场增量是有限的。但是 ,市场竞争具有残酷性 ,伴随下半年价钱战的打响 ,对于本就生存艰难弱势车企来说 ,一场更残酷的竞争淘汰赛 ,已经到来。

作者:刘珊珊